自集团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,建科院发展有了全方位的变化。建科院作为集团的技术核心,实现科研引领,直接催生了建科院的嬗变。以质量巩固速度,以激励带动创新,在这条发展思维主线的穿引下,综合实力、科研能力、市场影响力等跃上新的台阶。
这是守正创新的转型期,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加速改革发展两条主线,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持续变革,紧紧扣住科研创新核心动能......这是跨越发展的提速期,稳中提质态势的发展曲线的背后,体现出坚持改进和升级技术服务的生动实践。这是强基固本的锻造期,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,党员带头、依靠群众、上下同欲,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精神力量。
保持定力 创新驱动能量十足
一环路北,车水马龙的主干道旁,一栋朴素暖调深灰色、科技感十足的建筑默默矗立,为历史感厚重的老城区带来一丝破土新生的气息。更具内涵的是,该楼的内部,以绿色节能为理念的功能再造,为它赢得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三星级运行标识,这在西南地区是首个。
旧楼新生,正是过去几年建科院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。从理念到实施层面的升华,创新在全院各个领域渗入推动着整个业务板块的转型升级。
集团第二次党代会以来,以资源调度、科技研发、成果转化“三位一体”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上路,催发科研创新动能十足。获得科技成果奖励25项,其中省部级19项;新立科研课题219项,其中国家级7项、省部级50项;累计到账外部科研经费五千余万元。编制标准160项,主编国标、行标12项,参编国标、行标34项。组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、四川省技术标准创制中心等创新实践平台。
以人才引进和培养内生科研造血功能。截止2020年底,全院共有博士研究生11人,硕士研究生144人,本科及以上人员占全院总人数的65%;执业资格人员共134人。
顺势而为 转型升级多点突破
紧紧扭住发展的第一要务,建科院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鉴定、咨询、测量及专业设计业务等技术服务和工程检测传统市场竞争优势明显,依托强劲的专业技术和成熟的服务质量,在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都处于行业龙头地位。实施了中日韩领导峰会活动现场既有建筑鉴定、省政府1号楼办公楼及北楼的检测鉴定、成都市宽窄巷子保护区检测鉴定等重点项目。
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实现翻番增长。这条稳中提质态势的发展曲线的背后,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实践。
科研成果向实而生。坚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机制结构性改革,让科技成果不再“沉睡”。培育出能够取得经济效益的成果转化型业务——工程抗浮抗渗成套技术,仅2019年该项成果转化产值约3400万元。
探路混合所有制改革。试水资本战略投资,参股公司成都雨云科技获成都市新经济天使投资基金天使轮投资。
强化引领 汇聚磅礴发展伟力
逐梦前行,首在把舵导航。集团第二次党代会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建科院始终把强化政治引领、坚持党的领导放在首位,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同谋划、同部署。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、管大局、保落实作用,推进党建工作要求进入公司章程,推动党委会、董事会、经理层统筹协调建设。
层层压实党建工作责任,扎实推进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、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等各项重点任务,推动基层党支部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,真正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、竞争优势。通过打造思政学习品牌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站位;通过绩效考核指挥棒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;通过巡查督查、机制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。
凝心聚力 营造积极向上文化
积极搭建内部助力平台,激励职工创新。发挥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,相继建立了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,集团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,公司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3个。设立了“建设者”职工创新工作室,完善了职工创新制度及配套政策。
打造了“魅力建科院”企业文化品牌,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。推动企业文化品牌建设,完善了全国职工书屋、职工健身活动室建设,各类协会活动丰富多彩。获得了全国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、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。
主动作为,积极履行国企担当。在芦山地震、九寨沟地震、长宁县地震等抗震救灾工作中,主动出击、尽锐出战,深入到灾区现场,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;以技术助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,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昭觉县、九寨沟县参与灾后重建和技术帮扶工作,勇挑脱贫攻坚住房安全责任。种种担当,展现出住建行业模范企业的风采和行业榜样的作用。
新起点,新征程。集团第三次党代会的召开再次吹响了改革发展的号角。在集团科学发展的航道上,建科院将坚决贯彻集团八字方针和“九个一”工作思路,广大干部群众将团结共进、破浪前行。